左起為臺北醫學大學生醫加速器執行長-陳兆煒、科技部人工智慧生技醫療創新研究中心副執行長-張丹菁、食藥署品質監督管理組副組長-陳映樺、主持人未來城市頻道總監-陳芳毓、台灣醫材新創醫守科技創辦人-龍安靖進行精采的分享。圖片來源:食藥署
智慧醫材論壇最終場「產業與智慧醫材菁英跨域對談」,27日在書香花園圓滿落幕,從8月底開始,五場智慧醫材論壇,一路從學界觀點談到政策發展,最終場來到「醫材創業」的主題。 本次論壇榮幸邀請到台灣學研界的專家——臺北醫學大學生醫加速器執行長陳兆煒,科技部人工智慧生技醫療創新研究中心副執行長張丹菁,以及成功打入美國市場的台灣醫材新創醫守科技創辦人龍安靖,在短短三小時內分享交流研發醫材創業的心路歷程。 針對市場需求,陳兆煒執行長指出,首要任務是瞭解使用者的需要,定義出需解決的問題,藉此幫助團隊找出創業初期市場中尚未滿足的需求(Unmet Need),「經過十年後,就要致力於找到高價值需求True need,才能幫助台灣的生醫市場發展起來。」同時,北醫加速器在做的,就是協助新創團隊在複雜的利害關係中,調整出最合適的經營模式。 成功進軍美國市場的醫守科技是少數經歷各種加速器培育成長的智慧醫材新創,且團隊第一筆資金即來自美國矽谷。龍安靖創辦人分享,現在醫守科技試圖建立一個小規模發展模式,以爭取美國市場投資或商業機構合作為主,「先在美國吸取經驗、習慣美國客戶需求,待熟悉美國的環境、條件、限制後,再進一步去找國際化資金。」 龍安靖也分享,在美國市場尋找立足點,要注意三點,一是缺乏美國醫療數據,須加入美國大數據平台,才能有效率的開發產品。二是落地深耕有難度,如何證明自身實力,才能吸引大規模的病例公司合作,醫守科技過往發表的論壇期刊即是證明。第三點品牌識別度,在國外市場要建立品牌鑑別度頗具難度,因此對於品牌服務的定位,比起找出競爭者,更應著重在找到合作對象,藉此發揮合作效益的最大化。 醫守科技正是成功發現新問題,在醫院工作大量電子化的情形下,有新問題產生——系統使用不便導致醫師開藥錯誤、帳務計算錯誤等,龍安靖說:「我們透過期刊論文證明我們的方法有效,利用大數據解決電子化趨勢下產生的新問題。」
張丹菁副執行長則解析,智慧醫材發展要落地,最重要的仍須回歸到「能為人解決什麼問題?」、「如何讓使用者對AI放心?」,更重要的是「讓有需求者能安心去使用。」畢竟醫療體系本身很保守,除非證明產品的安全性,確保其安全品質是不可逾越的底限。
從產品研發開始,就秉持安心使用的目標前進,並遵循四項原則,一是以人為本的開發模式與確效,以實際的臨床健康需求出發,進行解決問題為目標的跨領域工程介入與開發。二是具備多樣性的大數據資料,可以進行廣泛地高品質資料搜集。三是有效的專家系統,意指AI產品需具備相關領域內的專家知識,以達到專業的水平,四則為能夠永續營利的商業模式,要讓智慧醫材創新達成永續循環的生態系,需要足以營利的商業模式支持。 對談期間,主持人詢問張丹菁,根據其實務經驗,智慧醫材相關規定和引導有哪些方向建議?她回應,最重要的還是「數據治理」,AI研發應用需要極大量數據,台灣目前雖然有統整醫療影像資料,但仍須結合文字、數據、高齡照護等,「不只有醫療,還有健康數據的監管認可都很重要,既然數據不會出國,那就留在台灣做研究。」她認為需要做出具備標準規格的數據,並利用台灣高品質的醫療數據資料庫,藉此吸引國外市場的關注,同時將研究人員保留在台灣,透過三位產官學界專家的見解,互動交流出智慧醫材發展的參考方向。
文章轉載來源:天下雜誌
評論已關閉。
|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