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健保資料庫挖礦 終成臨床編碼唯一服務供應商
「我們始終想要用數據來做應用。」醫守科技執行長暨聯合創辦人龍安靖笑說,雖然曾被說不學無術,但團隊仍默默投入健保資料庫資料研究分析,靠著一股堅持,將數以百計的光碟片,一一讀取。也因為進得夠早、走得夠久、探得夠深,讓醫守得以成為臨床編碼唯一服務供應商,與臺灣的簽約數呈倍數成長,在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的「資料經濟價值躍升計畫」支持下,也於美國傳來好消息,未來全球市場精彩可期。 由世界衛生組織建立的疾病分類系統,目的是把跨國家、地區在一定期間所蒐集的罹病或死亡資料,能夠系統化記錄、分析、解讀與比較,現已成為病歷書寫的重要部分。住院過程中,一位病患的病歷,作者群是經手過該病患治療歷程的所有醫師,他們會記錄病患主觀陳述、客觀檢查結果、曾經進行的手術或處置,最後進行病歷總結,再交給疾病分類人員分別進行疾病分類編碼,用以進行健保給付申報。 全球健保制度經過數十年的演進,申報制度大量引進各種編碼系統,為了整合各個複雜的系統,醫院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付出許多額外成本,更造成醫院的損失。臺灣健保疾病分類於2016年起以ICD-10 CM/PCS(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 Tenth Revision, Clinical Modification / Procedure Coding System,國際疾病分類第十版)申報後,編碼數量大幅增加,也提高了臨床編碼的困難度。尤其,當醫師面對較不熟悉的處置碼和非本身專業科別的疾病,要選擇最正確且合適的編碼,相當挑戰與費時,導致疾病分類師必須花費更多的心力調整和修正醫師所選的編碼,更遑論進行在院編碼和品質稽核。 |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