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健保資料庫挖礦 終成臨床編碼唯一服務供應商
「我們始終想要用數據來做應用。」醫守科技執行長暨聯合創辦人龍安靖笑說,雖然曾被說不學無術,但團隊仍默默投入健保資料庫資料研究分析,靠著一股堅持,將數以百計的光碟片,一一讀取。也因為進得夠早、走得夠久、探得夠深,讓醫守得以成為臨床編碼唯一服務供應商,與臺灣的簽約數呈倍數成長,在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的「資料經濟價值躍升計畫」支持下,也於美國傳來好消息,未來全球市場精彩可期。 由世界衛生組織建立的疾病分類系統,目的是把跨國家、地區在一定期間所蒐集的罹病或死亡資料,能夠系統化記錄、分析、解讀與比較,現已成為病歷書寫的重要部分。住院過程中,一位病患的病歷,作者群是經手過該病患治療歷程的所有醫師,他們會記錄病患主觀陳述、客觀檢查結果、曾經進行的手術或處置,最後進行病歷總結,再交給疾病分類人員分別進行疾病分類編碼,用以進行健保給付申報。 全球健保制度經過數十年的演進,申報制度大量引進各種編碼系統,為了整合各個複雜的系統,醫院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付出許多額外成本,更造成醫院的損失。臺灣健保疾病分類於2016年起以ICD-10 CM/PCS(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 Tenth Revision, Clinical Modification / Procedure Coding System,國際疾病分類第十版)申報後,編碼數量大幅增加,也提高了臨床編碼的困難度。尤其,當醫師面對較不熟悉的處置碼和非本身專業科別的疾病,要選擇最正確且合適的編碼,相當挑戰與費時,導致疾病分類師必須花費更多的心力調整和修正醫師所選的編碼,更遑論進行在院編碼和品質稽核。
解決數位落差 提升醫療品質
Covid-19疫情後,健保損失慘重,全球缺工潮也加重醫療院所的負擔,醫療編碼流程的數位轉型,勢在必行。龍安靖認為,問題不在於應用場域的規模大小,而是數位落差。編碼人才不足,臨床編碼流程亟需完善。「醫守希望找出連醫生都沒注意到被遺漏的編碼,也許只有10%,但足以影響醫療品質或醫院營收。」 醫守的「臨床編碼加值型資料服務」,利用AI與大數據,針對所有臨床歷程中產生的紀錄,包括用藥、檢驗及檢查報告、處置與手術、衛材與耗材等,再加上醫師的紀錄,總結出最適合的編碼方式,直接提供給醫師參考,打破了診所醫師需外包疾病編碼的原始商業邏輯。 「光是常見的肺炎,就有一百多個不同的編碼方式。」龍安靖指出,攤開台美兩地的資料可以發現,美國只有三成是未明示肺炎,臺灣高達八成。「這是因為美國有進一步檢驗、分類。」合作的醫療院所在導入「臨床編碼加值型資料服務平台計畫」後,促使醫師進一步細分寫明肺炎類型,「更清楚的論述抗生素的使用,也讓醫院潛在營收增加三成。」 唯一整合全球編碼 臺灣數位醫療新創邁向國際 龍安靖表示,雖然臺灣現在約只有近三成採用包裹式給付,而在未來邁向全面包裹式給付制度的過程,預期將擴大數位落差幅度,醫守也希望能率先搶進應用市場。「全球各國的編碼都不同,醫守是唯一整合全球超過5種DRG編碼系統的公司,讓成功模式可以被快速複製。」 做為首家以臺灣健保建構的數位醫療生態外銷案例,醫守以臺灣數位醫療新創打開美國市場,有效解決臨床編碼人力不足問題。進而改善編碼品質與營收,補足現有平台上欠缺的關鍵一環,塑造全新智慧醫療典範與創新未來,挑戰傳統大型競爭廠商,拓展現有市場可能性。不僅提高臺灣能見度與知識經濟的地位,也幫助醫院善盡ESG社會責任。
Reference: Asia Open Data Partnership (AODP)
評論已關閉。
|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