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藉由人工智慧資訊系統,以水平的角度,整合醫療資訊系統的醫守科技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龍安靖表示,推出「MedGuard ( 藥御守 )」就是希望解決用藥錯誤的問題。同時也認為,在許多醫療照護數位轉型與AI應用領域當中,聚焦用藥安全的技術發展,也是藉預防型的解決方案,降低系統性風險與提升病人安全。
智慧醫療系統導入 醫師習慣與反饋很重要
目前,藥御守已導入北醫、萬芳、雙和三院系統試用,固定時間和醫師訪談與收集反饋。過去也有部分醫師覺得系統不斷跳出提醒,會拉長工作流程,然而,在一些關鍵用藥的警示就有不錯的提醒效果,比方說抗凝血劑類幾乎會與全部藥品都有交互作用。也因為這樣,系統可能會建議醫師,在病人吃比較多藥、藥品交互作用較多的時候,測量病人身體的鉀離子濃度,或是建議每個月至少測量一次,又或是每種藥有不同的服用頻率。 「內科醫師開藥功力相當細膩與精確」,也因此,資訊系統若能將這樣的臨床經驗與專業提供給更多醫師參考,那麼將能提升整個用藥生態安全。比方說,到底是該吃1顆還是1.5顆藥,都因人而異,此外,即便是同一種疾病,每個人的反應也都很不同,這些內容也都是無法完全數位法則化,也因此,醫師與電腦資訊系統的合作密切,也才能達到儘可能完善的用藥安全。 市場需求:預防用藥錯誤致死 高齡社會看診需求大 以美國市場來說,每年約莫150萬人因為用藥安全的問題致死或嚴重受傷,再加上希望讓醫師能夠在看診時,多與病人互動的同時,資訊系統的輸入與藥品的開立能夠正確,因此藥御守的初心就如此誕生了。此外,醫院的藥品有上萬種,雖然專科醫師常開的藥品大約2,000多種,但在與病人問診的過程中,要從新舊藥品、名字相似的藥品當中,確認所開的藥是否正確,有了電腦的輔助,也才能夠有效率與更安全。 高齡化社會的就診需求增加,醫師人力也開始面臨挑戰。「許多藥品前三個英文字母都一樣」、「有些醫院90%以上的病人年齡都超過90歲」、「數據顯示80至85歲的病人,每天平均要吃18顆藥」龍安靖細數著這些光憑人力是無法負荷的醫療安全維護需求說,這麼多藥品之間的交互作用與開對藥都需要資訊系統協助。
原文轉載出處:DIGITIMES
評論已關閉。
|
全部
|